今年登陆我国境内的首个台风“查帕克”目前已经离开广东。深圳在此轮台风期间,全市出现强降水,但整体汛情平稳,未出现较大灾情险情和人员受伤或死亡。随着“查帕克”的到来,深圳也郑重进入今年台风活跃季节。作为一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型城市,面对接下来有可能持续出现的灾害性天气甚至是极端灾害天气,深圳的准备如何,能否从容应对平安度汛?昨日记者来到市三防部门进行采访。
极端灾害天气应对能力是检验一个现代化城市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如何让城市更安全、更宜居,也是深圳作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城市所面临的重要发展课题。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部署筹划下,深圳从始至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绣花功夫着力城市防灾减灾救灾建设,在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信息化上下大力,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探索超大型城市安全治理的新路子。
市三防办相关负责的人介绍:“尤其在近几年来,我们在应对台风暴雨极端天气方面,总结了一些经验。如在2018年台风‘山竹’应急处置中,我们通过先进的天气、水文预测系统,准确获取分析有关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在台风来临之前,对于灾害进程进行了多次沙盘推演和实地应急演练,为最终实际应对做了充足准备;又如去年面对十年一遇的龙舟水,深圳依托全市构建的‘大应急’体系,由市三防指挥部牵头,充分协调各成员单位各部门各城区,积极加入防御工作,系统谋划和推进防灾减灾,累计有60多万人投入其中,加之全市治水攻坚战和水弹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让深圳的内涝情况大幅度减少,城市安全系数大幅度的提升。”
然而,作为一个滨海城市,地处亚热带,每年台风、暴雨等灾害天气十分频繁,深圳在极端灾害天气防御方面也有着“天然”的短板和不足,给我市防汛带来不小的压力。
根据市三防部门的统计,我市台风次数年平均为4个,最多年为9个,台风多发于7月-10月。1949年以来,登陆我市风力12级以上的台风就多达15个。降雨方面,深圳地区雨量充沛,常年平均降雨量为1935.8毫米,年均降雨日数为134.2天,暴雨日数为9.2天,降雨量时空分配极不平衡,暴雨有明显的季节性,台风经常直接形成大暴雨,台风降雨量占全年平均降雨量36%。
同时,作为一个拥有千万级人口、社会经济发达的超大型城市,我市也承载着极端灾害天气可能给城市正常运作、人民生命安全带来风险的巨大社会性压力。“由于地域面积有限,经济社会高度发展,在城市建设上深圳存在‘一高一低’,即高层建筑多,地下空间也多,在防灾减灾上造成一定难度;深圳每年30多场暴雨,市内很多河流都是雨源型的河流,雨一来就暴涨,雨一停就暴落,非常容易导致人员受伤或死亡;我市城市开发强度大,已达到45%以上,所以地面硬化的面积大,下雨后水的汇流速度快,容易形成城市型山洪;此外,人口密度大,流动人口多,如果出现灾情险情,易引起大量的人员受伤或死亡。”该负责人介绍。
面对灾害性天气甚至是极端灾害天气的频频造访,深圳如何未雨绸缪,成功做好应对?“应对灾害天气防治,我们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核心,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全方面提升综合防御能力的原则。”该负责人表示。
首先是提升监测预测水平。气象部门围绕“灾前、临灾、灾中、灾后”关键时间节点,创建“31631”服务模式,即:提前3天定量预测过程风雨,提前1天预报风雨落区和影响时段,提前6小时定位高风险区,提前3小时分区预警,提前1小时发布精细到街道的定量预报,更精准预报天气,预警预报精细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水务部门谋划建设全市水文站网布局,已完成68个河道水位站、12个重要水闸水位站、16个重要内涝风险点监测站和3个土壤墒情站的建设工作,实现深圳市区水库、流域面积10平方千米以上河道、地下水和主要易涝点站网全覆盖;海洋部门编制完成《深圳市海洋监测体系专项规划》,初步建立覆盖深圳海域的海洋动力要素观测网。在自然灾害来临之前,能科学预判灾情,提前部署防范,就抓住了防御工作的先机。
其次,建立全市统一的面向民众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对极端灾害天气,能提前对市民告知,让每个市民知情,提前预知,提前准备。灾害预警信息通过全网短信、电视、电台、网站、腾讯QQ推送、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电子显示屏、户外广告牌等渠道推送,预警信息1分钟之内传达至市民;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在收到预警信号后15分钟内向全民传播,并按规定频次传播实时预警信号;手机预警短信以街道为单元分区精准靶向发布,全网短信发布在2小时-3小时内完成,并覆盖来深漫游的外地用户。
再次,加强全市防灾工程体系建设。深圳共有362条河流,总长度1203.29km,全市共有177宗水库。水库防洪标准普遍达500年一遇;建有规模以上泵站135座,总设计抽排流量1211.27m3/s;海堤总长度125.40km,基本形成以海堤、挡潮闸等设施为主体的防潮工程体系。其中深圳河防洪标准100年一遇,其他河流防洪标准普遍20年一遇。深圳现状海堤防潮能力在30年-200年一遇之间。
此外,深圳作为“科技之城”,将“智慧”赋能灾害性天气防治工作,依托科学技术创新的优势,探索应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以及智能大喇叭、智能杆、AI摄像头等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建立起一整套“智慧化”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为城市构筑起智能、高效的“安全屏障”。
市三防办相关负责人说:“深圳跟极端灾害天气的‘斗争’一直在持续,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方面,这些年我们已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但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对安全城市建设的要求慢慢的升高,对于天灾带来的伤亡容忍度越来越低,对防汛防台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时代的特点,也是深圳当前开展‘双区建设’,对于城市安全提出的内在要求。目前,我们离新时代的高标准还有差距,这就要求我们逐步的提升。”
据介绍,目前,我市对于加强灾害天气防治工作正在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推出新的机制和措施,逐步提升城市防台风暴雨的安全系数。我市新出台了《深圳市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行动方案》,将高位推动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等9项重点工程44项重点任务,补齐短板、提升能力。此外,我市还将加大灾害天气防治的社会动员,通过加强宣传,加大科普,让群众了解灾害,学会避险自救技能,更科学、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配合灾害防御工作,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安全共治共享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