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提出的“护栏”或许容易达成,但此类战术性合作的效果很可能“昙花一现”。相比“护栏”,中美需要更具战略性、更加有助于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大航图”。
拜登政府上台以来,美国持续在对华政策中提及“护栏”概念,要求建立两国关系的“护栏”,避免潜在的冲突和对抗。然而,这一概念自提出后就饱受争议,未能在推动中美关系企稳中发挥作用。“护栏”概念的内在缺陷给中美探讨更加有效的保障机制提供了方向。相比“护栏”,中美需要更具战略性、更加有助于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大航图”。
2021年7月,美国前副国务卿舍曼访问中国时首次提出了“护栏”(guardrails)这一概念。舍曼称,美国政府欢迎与中国的竞争,但需要有一个公平的竞争场所和“护栏”,防范竞争演变成冲突。美国国务院官员称,“美国希望确保存在护栏和界限来负责任地管理两国关系”。此后,美方多次提及“护栏”概念,并将其作为推动中美接触的核心理念之一。2023年7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在阿斯彭论坛上再次强调与中国的接触是为了设立底线和护栏。
然而,“护栏”概念并未给中美关系注入稳定性。一方面,美方“嘴上求栏、手上拆栏”的两面手法让中美关系脱离了正确的轨道,多次陷入危险局面。另一方面,“护栏”概念在中美两国也未赢得积极反应。一些美方学者表示,“护栏”过于晦涩,让中方更加不清楚美方的意图,进而加剧了双方的误解。
“护栏”概念从理论上或有可取之处,但从中美关系的现实看,“护栏”显然是有点小了。
第一是盘算“小”了。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中美关系持续吃紧是美国提出“护栏”的主要背景。在美国持续遏制打压下,中美之间的沟通和互信机制基本中断,已达成的共识效力不明。美方提出“护栏”概念的直接用意是重新明确双方的基本共识,固化双方的竞争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探讨规则和底线。该盘算忽视了过去几年来美国对华不友好、非建设性措施对两国关系带来的长久损害,也未能保证此类损害未来不再发生,必然让中方心生芥蒂。
第二是格局“小”了。美国寻求借助“护栏”实现中美关系的“分格化”处理,即将一些议题和领域归于“竞争”,另一些归于“对抗”或“合作”,借此实现所谓“边竞争边合作”。但是,这种归类有着非常明显的单边主义色彩,蛮横的决定了哪些领域美方能毫无忌惮的对华遏压。该方式也低估了各种议题和领域的复杂性,抹杀了竞争与合作相互转换的可能性。
第三是愿景“小”了。与以往中美关系的诸多重要理念不同,“护栏”是就中美两国谈中美关系,无视了这组重要国家间关系的全球性意义。“护栏”无助于国际社会共同解决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粮食安全、贫富差距等紧迫问题,因此也难以得到其他几个国家的积极回应和支持。即便“护栏”建好了,全球仍然有可能继续乱下去。
在“护栏”的语境下,中美两国好比两辆汽车,共同行驶在一条道路上。“护栏”能保证双方在变道时避免碰撞,或者冲出道路。但是,安装了“护栏”的道路也可能让中美开的更快,碰撞更加突发。中美两国并非小车,而是万吨级巨轮和宽体客机。双方需要的不是拦不住车的“小护栏”,而是明确航线、控制航速、提前通告、相互避让的航线图。
首先,这一航图应当以找到两个大国正确相处之道为基础。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称,“中国崛起是21世纪最大的地理政治学变化”,“中国将会取得超级大国地位,这既自然且合理”。拜登政府也对华提出新的“四不一无意”,包含“不阻止中国作为大国发挥的作用”“不遏制中国发展经济”。美方这一对华承诺应言出必行,这样才可能在高度复杂、敏感的两国关系中找到新的原则性共识,从而确立航图的“四梁八柱”。
其次,这一航图应当推动两国更高层次、更具战略性的稳定关系为目标。中美关系当前涉及的各种领域和议题相互交织,互相影响作用,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特定领域和议题很难单独解决。航线图将更侧重于解决两国关系中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支柱,包括经贸关系、人文交流、两军关系等对中美关系起决定性作用的“稳定器”,以及两国在核、太空、网空等战略性疆域的战略稳定问题。
最后,这一航图需要将其他几个国家和全球治理突出议题囊括其中。中美关系具有全球性意义。两国共同引领着“地球村”的发展趋势,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驱动中美关系稳定的方案应当把蛋糕做大,让世界各国能够从中美关系长期稳定中受益,让国际社会共同反对偏离正确轨道的危险做法。新的方案也需要聚焦于通过中美合作来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迫切问题,将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成效作为评价中美关系的绩效之一。
中美关系依然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看待这组关系既需要实事求是,也需要从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中去把握,在两国的历史方位中寻找出路。美方提出的“护栏”或许容易达成,但此类战术性合作的效果很可能“昙花一现”,仅仅服务于一任政府或几年时间。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在中美关系上,美方需要仔细考虑的更加宏大、更加长远。